《长安的荔枝》这结局,咂摸起来,真叫个百感交集。
一颗荔枝,百金之价,换算下来,够在长安犄角旮旯置办个蜗居了。
金銮殿上的那位爷,还有他身边的宠妃,为了这口“鲜灵”,闹腾得沸反盈天,结果却落了个空欢喜。
反倒是那李善德的闺女袖儿,还有埋在黄土里的锦娘,沾了点甜头。
你说这事,可不着调?
乍一看,这是李善德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,苟全性命,顺带还把政敌给褫夺了。
可细究起来,这颗荔枝,哪止是一颗果子?
它背后,是盘根错节的权谋倾轧,是靡费民财的官场痼疾,更是小人物于刀锋之上,勉力求生的凄惶。
有人拍手叫好,说李善德这招儿绝妙,总算为自家捞了点油水。
也有人质疑,他这算不算欺上瞒下?
毕竟,他拿催熟的果子,把一众人等都蒙在鼓里。
更有人替皇帝贵妃鸣不平,觉得他们花了偌大本钱,最后却背了个骂名,忒冤枉。
依我看,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,简单粗暴地贴个“好”或“坏”的标签。
说皇帝贵妃“窝囊”,未免有些皮相之见。
倒不如说,他们是被困在那把龙椅上,逃脱不得。
他们享用着权力带来的锦衣玉食,也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桎梏。
为了维护那摇摇欲坠的统治,他们不得不对佞臣的谗言有所顾忌,不得不为了餍足一己私欲,挥霍无度,视民脂民膏如粪土。
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:咱们总是把矛头指向帝王昏聩,红颜祸水,可有没有反思过,是谁把他们拱上了那个高位?
是谁对这种奢靡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?
说到底,这是权力结构出了问题,一个愿打,一个愿挨,最终遭殃的,还是那些升斗小民。
再往前溯源,为博美人一笑,烽火戏诸侯的典故,早已是耳熟能详。
杨贵妃钟爱荔枝,也并非孤例。
古代那些手握生杀大权的统治者,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,常常会使出浑身解数,笼络人心,满足权贵的无理需求。
这已经成了一种路径依赖,一种根深蒂固的权力运作逻辑。
当然,也有人替龙颜辩白,说皇帝贵妃不过是想尝个新鲜,并不知道背后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。
这种说法,也并非空穴来风。
毕竟,他们身居庙堂之上,可能真的不谙民间疾苦。
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穷奢极欲的开脱之词。
作为一国之君,他们有义务洞悉真相,有义务体恤民情。
区区荔枝,耗费两万贯,这笔巨款,倘若用于赈灾济民,不知能挽救多少黎民百姓于水火?
与我们通常的认知相悖,历史并非总是由英雄豪杰书写的,更多时候,它是由无数个湮没于尘埃之中的小人物推动着前进的。
李善德,不过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缩影。
他或许没有移山填海的伟力,但他至少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。
他用自己的机敏和胆识,为自己和家人博取了一线生机。
故事的尾声,袖儿嚼着荔枝,稚声稚气地说:“阿爷,真甜”。
这甜,不仅仅是荔枝本身的甘甜,更是李善德用他的智慧和不屈换来的,带着血泪的甜。
这甜,也掺杂着一丝苦涩,一丝对命运的无力感,一丝对未来的憧憬和希冀。
这颗荔枝的故事,就像一面明镜,映照出人性的幽微复杂,也映照出社会的千疮百孔。
它警醒着我们,在关注庙堂之上的权力博弈时,也要把目光投向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。
他们或许没有改天换地的能量,但他们的命运,同样值得我们驻足凝视。
美港通配资-场外配资是什么-正规配资平台网-线下炒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