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陈记馄饨”在我们老街开了三十年,汤头鲜得能让人舌头跳舞。房东老王瞧着天天排队的阵仗,心里直犯嘀咕:这破地段能火?准是我这铺子风水好!盘算着租金合同快到期,老王心一想,把10万的年租直接翻到了20万。街坊邻居劝,居委会大妈说和,老王脖子一梗:“就这价,爱租不租!离了我这金窝,他那馄饨摊子准凉!”
没成想,老板陈伯真就搬了,搬到了后巷犄角旮旯里一个不起眼的小门面。更绝的是,搬走那天,他把用了半辈子的老汤锅、秘方调料,连同一叠老主顾的订餐电话本,白送给了隔壁想接手的“快味鲜”连锁店。店里收拾得那叫一个干净,灶台擦得锃光瓦亮,地上连点面粉星子都找不着。陈伯说,做吃食的,人走了,地儿得干净,不能埋汰了老字号的名头。后来“快味鲜”风风光光开业,可没过半年,黄了。这事在街面上传开,大伙儿都乐,说老王这房东当的,眼珠子掉钱眼里了。
老街那铺子,“陈记”一开就是三十个春秋冬夏。天不亮,灶上的火苗就舔着大锅底,骨头汤的香气能飘半条街。上班的、上学的、遛弯的老头老太,排着长龙就为那一碗飘着紫菜虾皮、滴着香油的小馄饨。皮儿薄得透亮,肉馅儿是陈伯天没亮去肉摊子亲自挑的后腿肉,剁得细细的,掺了点儿姜汁水,鲜得掉眉毛。店里的伙计,都是跟着陈伯十几年的老街坊,手脚麻利,记性还好,王大爷不要香菜,李婶儿要多加胡椒,门儿清。桌子板凳擦得能照见人影儿。谁进来吃一碗,浑身舒坦,成了几十年的老主顾。老王瞧着这光景,心里那算盘打得噼啪响:这破店能行?还不是靠我这临街的好门面!换谁来支个摊儿,照样火!租金?必须翻倍!少一分都不行!
陈伯没答应。不是抠门儿,是觉得这钱涨得邪乎,一碗馄饨才卖八块,租金要是20万,得卖多少碗才够本?他跟老王磨了好几回嘴皮子,说老街坊做生意,得讲个长久,不能杀鸡取卵。老王油盐不进,甩下话:“20万,一个子儿不能少!不交钱,月底走人!”居委会张主任看不过眼,上门找老王聊,说“陈记”是咱老街的招牌,搬走了,街坊们吃啥?街面也冷清。老王鼻孔朝天:“招牌?离了我这地儿,他算哪门子招牌?有的是人抢着租!”得,陈伯真就带着他那口宝贝汤锅,搬进了后巷那个巴掌大的小门面。
搬家的日子,陈记店里亮堂得像新开的。灶台用碱水刷了又刷,瓷砖缝里的油垢都抠干净了。桌椅板凳腿儿都擦得发亮。陈伯领着伙计们,里里外外收拾了大半天,连墙角的老蜘蛛网都给清了。有人笑话他:“陈伯,都搬走了,还费这劲干啥?”陈伯抹了把汗:“老字号,讲究的就是个干干净净来,清清爽爽走。不能让人戳脊梁骨说咱埋汰。
铺子空了,那套家当和半锅老汤头,真就白送给了隔壁跃跃欲试的“快味鲜”。快味鲜”老板乐得合不拢嘴,觉着捡了个天大的便宜,立马挂上亮闪闪的招牌,搞开业大酬宾。可新鲜劲儿一过,客人们就不买账了——馄饨是机器压的冷冻货,汤头一股味精味儿,价格还贵了两块。撑了不到半年,“快味鲜”灰溜溜关门大吉。老王那“金窝”呢?空了快一年,租金从20万降到15万、10万,来看的人倒是不少,一听这租金直摇头:“这地段是不赖,可没陈伯那手艺和口碑,租下来卖金子啊?”
这事成了老街坊茶余饭后的活教材。卖菜的刘婶儿跟买豆腐的老李头唠嗑:“啧啧,老王啊,这就叫有眼不识金镶玉!光瞅着门脸儿亮堂,没瞅见陈伯那锅老汤才是真宝贝!”陈伯搬去后巷那犄角旮旯,生意一点没差。新店开张那天没放鞭炮,可老街坊们闻着味儿就摸过去了,小小的店面挤得水泄不通。有人蹬着三轮车从城东头过来,就为这口老味道,说“陈记”的馄饨,吃的是个放心、是个念想,贵点跑远点都值!伙计还是那几个老街坊,手脚麻利,记性照旧好,端碗递勺,熟络得跟家里人一样。陈伯还给大伙儿加了工钱,说生意靠大家撑着,不能亏了老伙计。
老王那边可就惨喽。那“金窝”空荡荡地杵在街面上,像掉了牙的豁嘴儿,看着都冷清。租金一降再降,还是租不出去。每月还得往里贴物业费,老王急得嘴角起泡。实在没法子,托了中间人找到陈伯,臊眉耷眼地说租金可以降回10万,求陈伯搬回来。陈伯正给新灶添柴火呢,头也没抬:“老哥,算啦。新地儿虽小,街坊们都熟了,伙计们也安顿好了。搬来搬去,折腾不起喽。”老王这下彻底傻了眼。
这一折腾,街坊们都看明白了。“陈记”能火三十年,靠的不是临街的好门面,是陈伯那锅熬了几十年的真材实料的骨头汤,是他实打实的手艺,是把街坊当亲人、把口碑当命根子的那份心。老王光瞅着排队的阵势流口水,没琢磨透这生意经里的真门道,一门心思只想多薅点羊毛,结果把下金蛋的鸡给撵跑了,自个儿抱着个空窝干瞪眼。
现在老街坊们提起“陈记”,都竖大拇指。有那精明的说陈伯傻,那套家当和秘方,卖给“快味鲜”少说能换套房子。可更多人说,陈伯这人,实诚!有老手艺人的骨气。这老头儿没少干好事,社区孤老过生日,他免费送长寿面;前年发大水,他煮了几大锅馄饨送到安置点。这样的老板,难怪伙计们死心塌地,街坊们认准了他这一口。
反观老王,守着空铺子唉声叹气。邻居们背后都说,肠子都悔青了吧?当初要是厚道点,10万租金稳稳当当拿着,“陈记”这棵摇钱树还好端端长在门口呢。现在可好,铺子成了烫手山芋,想卖都卖不了价,名声在街上也臭大街了。
“陈记”那后巷的小门面,如今还是天不亮就飘香。赶早班的、送孩子上学的,熟门熟路地拐进来,热乎乎一碗下肚,精气神都足了。陈伯新添了手擀面,筋道得很,也卖得飞起。偶尔能看到陈伯背着手在店里转转,问问客人咸淡合不合适,汤头够不够鲜。老主顾们都说,来“陈记”,不光是吃碗馄饨,是吃个踏实,吃个老街坊的情分。
这事说到底,老王贪心不足蛇吞象,陈伯守着本分做吃食。生意红火不红火,门面大小、位置好坏,那都是虚的。顶顶要紧的,是锅里熬的真材实料,是心里装着的街坊情谊。老王丢了摇钱树,陈伯搬了家照样香。老街坊们坐在门口晒太阳,磕着瓜子儿就爱唠这事,都说得记着这个理儿:做人做事啊,别光瞅着眼前那点利,心摆正了,路才能走得长。贪心嚼不烂,踏实最长远!
美港通配资-场外配资是什么-正规配资平台网-线下炒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